上海985,又成立母基金了

日期:2025-04-08 15:02:00 / 人气:7

"聊聊最近这一幕。
  投资界-解码LP获悉,日前首届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健康产业大会在广州南沙举行,大会现场,由广州产投与复旦大学广州南沙粤港澳科技融合创新中心共同发起设立的广州产投-复旦未来产业母基金正式启动。
  此前,复旦大学已经接连设立过首期规模10亿元的复旦科创母基金和复旦科创投资基金。如此,我们看到了当前头部高校投身科技前沿与新兴产业的一缕趋势。
  复旦南下,落地一支母基金
  据了解,此次广州产投—复旦未来产业母基金的目标规模为10亿元,重点投向复旦大学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复旦大学校友和生态圈创新创业项目,覆盖生物医药与健康、智能装备与机器人、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等前沿领域,导入更多社会资本。
  与此前几次实践相比,这一次广州产投—复旦未来产业母基金体现了高校跨区域与国资合作的一步。
  对此,广州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罗俊茯提到,此次设立的广州产投—复旦未来产业母基金不仅是广州产投与知名高校深度合作的重要桥梁,更是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大湾区建设的实践。
  合作方广州产投表示接下来将以这支母基金为抓手,支持复旦大学生态圈科技成果转化,持续引入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集成电路、低轨卫星通讯、新能源、新材料等复旦大学未来产业优势学科产业化项目落地大湾区、落地广州市。
  复旦大学校长金力则表示,复旦大学作为知名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顶尖大学的过程中,主动服务大湾区建设,融入新发展格局。通过布局重大科学问题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深入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的融合发展和相互赋能,服务地方形成高效协同的创新生态体系。
  回顾最近两年里,复旦的身影密集出现在创投圈。               
  2023年底,复旦科创母基金正式落户上海徐汇区。这支基金由复旦大学联合徐汇区政府、市属国企及市场化机构等共同发起设立,重点关注4+X(生命健康、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及未来产业)前沿创新领域,全力构建校内科技成果转化“生态圈”。
  随后,复旦科创母基金超额完成5亿元首关目标,宣告正式成立,并表示次年将完成二关目标,实现首期总规模10亿元。
  彼时复旦科创母基金董事长孙彭军就表示,复旦科创母基金未来能打造出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科创企业和企业家,共同推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期待10年、20年后,我们也能培养出马斯克那样的人物。”
  同时,复旦科创投资基金也顺势启动,计划规模10亿元。与此前母基金不同的是,这是一支直投基金,重点投资孵化国家“卡脖子”技术突破和科技前沿领域转化项目,优先支持复旦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和校友创新创业项目,打造创新核爆点。
  我们把时间线拉长,国内已有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西湖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天津大学、中南大学等十多家高校设立股权投资基金。高校开始奔向创投第一站。
  高校闯入创投圈
  这是VC/PE投资校友圈的一个真实写照——最早发现有潜力的创始人,投在项目诞生之初。
  在“投早投小”的共识之下,各地设立种子基金的消息层出不穷。例如深创投就在月前落地了总规模为3亿元的种子基金。投资界交流了解到,高校成为种子基金最大的投资方向之一。
  原因也不难理解,高校纯粹的科研环境是不少前沿行业的最初土壤。相比在市场环境中随时受研发周期、生存问题困扰的初创公司,高校项目在拿到第一笔钱之前大多已经有了从0到1的突破。
  “我们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让这些项目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帮助他们从1到10,再到100。”曾有早期投资人如是表示。因此,VC专门到高校蹲项目成为常态。
  另一方面,高校教授、学生等同样希望将科研成果带出实验室,将纸页上的论文研究真正做出成品。加上各地政策扶持,最近几年里,走出高校创业的教授和学生开始越来越多。
  可以看到,高校在创投圈的“出镜率”越来越高。
  往更大的方向来看,高等院校对当地新兴产业的影响不言而喻。比如香港有着多所全球顶尖高校,因此在向新兴领域转型时,港校为当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项目和人才;而北京拥有全国最多的头部高校,AI革命里的中流砥柱大多来自清北,并聚集在了北京。
  与此同时,最近几年高校设立基金也越来越多。对于他们来说,不仅能支持本校师生将项目落地,也能够让学校的资金更好地流转起来,源源不断输送给前沿赛道。
  当名校走出的尖子生们不再向下内卷、执着于一份稳定的工作,而是选择投身创业、将自身价值最大化之时,或许会诞生更多意想不到的创业传奇。
  "

作者:杏耀注册登录平台




现在致电 5243865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杏耀注册登录平台 版权所有